星期五   2024年04月19日 桥梁数字报 桥梁纵横 / 时空·视野
桥梁纵横 / 时空·视野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以力驭形 至真成美

美与力结合造就精品桥梁

来源:    作者:本报记者 徐洪江 通讯员 王梦宇

桥梁,在绝壁间绘就希望,在波涛上托举坦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们的存在,水域与陆地得以连接,交通愈发便捷。

今天,桥梁不只拥有交通功能,它们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美学的独特表达。

是建筑,也是艺术


桥承古今,代表着民族的文明,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我国桥梁艺术源远流长,传统技艺融合的桥梁美学思想孕育着一座座桥梁设计创作。桥梁艺术曾屹立于世界美学之林,例如石雕艺术典范的卢沟桥、建筑艺术与桥梁完美融合的龙南太平桥、画境意境情景完美融合的阳朔古桥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桥梁建造技术的更新迭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更为桥梁设计的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沃土。新时代,创作出更多凝聚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桥梁艺术作品,成为桥梁设计师的追求。

浙江省衢州市是一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 “文献之邦”。始建于479—502年的八座古舍书院,更是彰显了衢州重学尚学的人文历史特色。这里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桥梁——衢州书院大桥,大桥桥墩形似两本翻开的书本,桥面人行道连接到翻开着的“书本”顶面上,作为观光平台,行人走过时还能看到“书页”上雕刻着的“论语”和“古地图”,这一设计将桥梁的功能、空间和寓意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

安徽省池州市的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脚下,设计团队考虑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需求,自设计之初就将九华山佛教文化元素融入大桥设计之中,提出了佛手、佛珠和佛光的概念。主塔采用国内首创的钢横梁集聚锚锚固工艺,108根斜拉索分六组集合,依次从6颗琉璃黄色钢球中穿过,锚固于上塔柱六道钢横梁上,整体呈放射状伸向桥身,塔柱犹如合在一起的双手,整体造型生动。而花瓶型主塔的塔柱犹如合十的“佛掌”,实现了桥梁与美学、人文的融合统一。

青藏铁路线上,也有一座外形精美的大桥——拉萨河特大桥。拉萨河特大桥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境内的一座跨江桥梁,位于拉萨河之上,为青藏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大桥设计理念融合了地域文化和高原山水元素,桥型引入哈达、经幡飘飞和雪山的意象。桥身采用白色涂装,主桥桥墩设计为耗牛腿样式,引桥桥墩设计为雪莲花样式。主桥三跨连续钢拱宛若三条洁白柔美的哈达飘逸在拉萨河上,整座桥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桥梁作为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工程结构,也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传承的表达。”国家一级作家、桥史专家余启新说,文化、环境与桥梁审美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下存在不同的审美偏好。因此,桥梁设计和建造者除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外,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创造与时代和环境相契合的美学作品。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应重视文化包容性,接纳并尊重不同的审美偏好。

余启新认为,在桥梁设计、建设过程当中,要充分应用美学理念,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将桥梁美学和工程美学相融合,赋予每座桥梁不同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打造出“一桥一景观,一桥一内涵”的景观带、文化带,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新奇亮丽的桥梁景观融为一体,提升城市风貌,打造地标性建筑,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铸造连心桥、幸福桥、人民桥,串联起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梦想。


有技术,也有内涵


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给设计师创造更加复杂、独特的桥梁结构和形态以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桥梁审美维度。桥梁不仅是一种工程结构,也是景观和文化的象征,所以单纯追求技术或单纯强调视觉艺术都不足使其成为上乘之作。

桥梁史与美学专家、古桥研究泰斗唐寰澄先生曾表示,从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的关系来看,二者应该是结合的,而不应孤立起来单独处理。建筑艺术不能仅从功能来断定艺术,亦不能脱离功能来断定艺术。

在江苏泰州,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度正稳步推进,施工现场如火如荼。

从空中俯瞰,常泰长江大桥已展露雄姿。“大桥主航道桥桥塔整体造型形如‘宝瓶’,意为永保平安;专用航道桥为拱桥造型,状似‘如意’,意为吉祥如意。整座大桥造型寓意‘平安如意,常享通泰’。”常泰长江大桥桥梁景观专业负责人余璐介绍。

作为桥梁景观设计师,余璐负责桥梁的景观造型创意设计以及后期效果表现。她认为,桥梁设计在注重耐久性、实用性的同时,更需要兼具形式美、功能美及协调美,使桥梁在平和自然中又不乏灵动,而桥梁美学是结构力学的延伸与体现,追求“美学”必须建立在“力学”基础之上。

以常泰长江大桥“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为例,大桥桥塔高达350米,其中下部为钻石型混凝土结构设计,上塔柱为钢结构。为避免“钢-混”结构让桥塔在外观上显得生硬,余璐和她的同事巧妙地将钢混连接处设计成榫卯结构,让连接处“大方”展现出来,使得这一首创桥塔充满科技感的同时兼具历史底蕴。

在余璐看来,桥梁建造技术和桥梁美学互为助益,技术为美学提供了实现的基础和可能性,而美学则赋予技术更高的意义和价值。技术创新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与美学的融合与提升都起着正向作用。

首先,桥梁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设计自由度,为桥梁设计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以武汉的桥梁为例,“H”型花瓶般的军山长江大桥、巨型竖琴一般的阳逻长江大桥、飞雁展翅般的江汉五桥……不断发展的桥梁建造技术为设计师实现他们的创意和美学愿景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数字化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桥梁设计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参数化辅助设计和仿真分析工具,设计师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评估各种设计方案的性能和外观效果。这使得设计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处理结构与型式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进行桥梁美学的探索和创新。

最后是照明技术,不同颜色和灯光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夜间景观效果,照明设计已成为桥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桥梁,人类的物质创造,人类文明的见证。桥梁,点缀了自然,成了自然中的风景,记载着人类跨越天堑的智慧、力量和希望。今日之桥,已非昨日之桥可比,唯桥梁之美可以追溯;明日之桥,亦非今日之桥可论,唯桥梁之美可以传承。

形如哈达的拉萨河特大桥   资料图片

形如玉兰花的滨海湾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