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09月03日 桥梁数字报 七色彩虹/文苑·憩园
七色彩虹/文苑·憩园 下载PDF 上一版 |

月下芦荻花

来源:    作者:高雨薇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这篇《秋兴八首·其二》,沉郁着浓浓夜色,愁思掺在了厚重的如墨夜色中,偏偏这墨色里,开出了芦荻花。

              茕茕一人听悲笳

杜甫身处夔府山中,看落日西斜。他说自己所处的地方是“孤城”,可我们细细想来便可知,这个地方不可能是一座孤城。既然是一座城,一定就会有人烟,会有人气。但人来人往,诗人仿若未曾看见。他看不见,因为此时的他,只有他自己了。一生漂泊,只剩下一副空空的染病皮囊,他是何等的孤独,才会孤独到认为一座城,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满眼繁华景,尽是无关人。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猿声悲切,凄楚不已,三声让人泪下。这是情与景的交融。而金圣叹在《选批唐诗》卷三中有过这样的表示:“此是身历苦境,故下一‘实’字。”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正是因为诗人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经历,在身处夔府时,才会觉得这是一座孤城。在山中面对夕阳西下,血色红霞染遍天空时,心中悲戚,自己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景依情生,情由心来。若是换作普通人,面对夕阳,可能还会觉得红霞满天,美景如画。可对于诗人而言,却并非如此。他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自然悲从中来。人生不定,随处流转,好不容易稳定一段时日,可连唯一依靠的好友也去世了,他又踏上了漂泊不定的路途,晚年又疾病缠身,故而看到秋日的山中落霞,听到耳边猿鸣,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愁惨的一生,情感自然而然就涌上心头。

“山楼粉堞隐悲笳。”这一个“悲”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军笳之声,凄凄惨惨。我们可以想象,在浓浓秋夜里,更是在这样一个孤单的秋夜里,那声音是多么刺耳。尽管它是远远传来的,但对于诗人而言,它足以扰乱心境,是突兀又缠绵不绝的,是淤塞于内心的。我认为,诗人完全可以不用这一个“悲”字,他自身的愁苦和凄凉之情,读者完完全全能够感受到。但是他用了。这又可以看出,他的情感已经控制不住了,他需要直接说出来,他是真的很悲伤。悲凉的军笳,悲凉的自我。

              依依远眺望京华

如果杜甫这首《秋兴八首·其二》只是单单写出了自己的漂泊孤独之感,那实在单薄。

从首联就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心系国家。“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他身处夔府,却一直心挂京华。因为长安在北边,所以依北斗而望长安。在如血残阳的笼罩下,他只能依依北望长安。从“望”这个字,我们可以得出,诗人看不清长安,看不到长安。他只能“望”。

或许长安只是一个方向,他自我的生理视觉无法实现到达长安,但是他的内心,可以到达那个藏于心中的长安。

颔联又有诗句——“奉使虚随八月槎”。“八月槎”是化用的民间传说,传说海边的居民每年八月可以乘槎来去天河。而诗句中的意思,应当是诗人想回长安的愿望破灭了。他与长安,倒是越来越远了。猿声又一直徘徊于耳边,仿佛是在为诗人想回长安而不得的遗憾而哀啼。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颈联依旧有怀思京华之感——“画省香炉违伏枕”。又是一个与京师有关的遗憾。诗人曾经希望自己能够进京师为国家效力,但是已身老无奈了。

两处遗憾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这样冰凉、孤独的秋夜里,太过沉重了。我实在是感动于杜甫这样一种爱国忧国的情感。他自身已然残破不堪,像浮于水上的稻草一样。他飘零了一生,应当是为自己的将来而担忧,为这一生的不幸而感慨,但他却没有。尽管已如浮草般微小,诗人却依然为国家担忧,心中满是对国家的热爱。个人于他而言,似乎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让我最为感触的是,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时间的变化。刚开始还是有斜阳的,可是到了尾联,月亮已经升上来。诗人站在这里思望京华已经望了有多久了呢?从夕阳西下望到明月初生,他就站在那里,念着长安,一站便忘记了时辰。诗人凄苦悲凉的身世,衬上他求而不得的长安,秋夜里,只有秋风吹过。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都是昏暗的,光线不佳。一进来,就有了一种压迫感。我们仿佛有着手与脚都被束缚住的无力感。落日、猿声、泪下、悲笳,一个个意象的堆叠,一次又一次的无奈,让人悲悯。

但是,在这浓得化不开的愁夜里,开出了芦荻花。诗人把自己从深深的悲伤中带了回来,回到了芦荻花前。尽管有那么多的凄凉过往,但是我们依旧有现在。我们要看看眼前的现在,就算藤萝和芦荻花映着清冷的月光,会更加凄切,但是,我认为诗人至少拥有了月光下的芦荻花。

凄苦是真,忧国是真,当下,也是真。

王泽冬-二公司.gif

芦花    王泽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