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12月17日 桥梁数字报 桥梁纵横 / 时空·视野
桥梁纵横 / 时空·视野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平凡不平庸 先锋精神永流传

来源:    作者:刘倩

观看完《开路先锋》第三集《穿越天堑》,我不禁想起斯大林的一句话:“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辟新道路的,有时并非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

提起修路架桥,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工程师、设计师等,很少有人知道,修桥还需要潜水队。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就有一支潜水队,那是一支由几个经过精挑细选和严格训练的小伙子组成的队伍。

依据南京长江水域情况,当时的技术人员决定采用沉井法建造桥墩。桥墩稳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稳固性主要取决于下沉的沉井与江底岩层的贴合度是否紧密。在今天,有机器人深潜进行精准探测,但60年前,只能靠人工入水摸索校正,潜水队的作用正在于此。

说起来简单,但大桥9个桥墩,平均水深72米,而60米已经是当时潜水的极限,越深,氮反应越严重,尤其还是在施工现场。“早上出去,晚上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当时选拔潜水队员的标准之一就是没有结婚。

困难吓不退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的先辈们,但迎难而上并不代表蛮干。为帮助潜水员突破生理极限,大桥项目部专门建造了模拟潜水环境的密封舱进行“魔鬼训练”。舱内加压时,温度骤升,潜水员汗如雨下,毛巾拧出的水很快积满一盆;舱内减压时,冰霜爬满窗,即使裹着大衣,仍忍不住瑟瑟发抖……就这样,20米、30米……他们一点点突破自我,突破极限,最深潜水记录可达74米。

这些建桥史上不会留名的平凡英雄们,以血肉之躯诠释开路先锋精神,用生命让大桥稳立于浩荡江水之中。

影片中高空接抛铆钉的训练同样让我震撼。

高空施工作业本就风险重重,铆钉工人还“玩”起了“杂技”——把刚出炉的红彤彤的铆钉,准确无误抛到工友的接钉桶里。面对滚烫的铆钉,人们的本能反应本该是躲闪,但工人们不仅不能躲,还得迎上去、接住它。为了练好这手绝活儿,工人们没少想办法,先冷钉、再热钉,先地面、再高空,终于达到抛接快、准、稳的效果,圆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多达10万人,对整个项目而言,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小小的个体一旦释放出自己的巨大能量,汇集起来,就能铸就奇迹。

这个能量激发体叫信念情怀,叫责任担当。

南京大桥修建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缝,“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逐渐成为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桥建设者们虽然岗位、工种不同,但无一不是怀着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的劲头,不断自我精进,攻克一项又一项难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开路先锋”荣誉称号。

所谓先锋,原意是行军或战时的先头部队,常用来形容行动、事业的先行者、带头人。从宏观意义来说,则是为人民的利益走在前面的人。对中国中铁而言,开路先锋,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首先是一份庄严承诺,是全体中铁人对党和国家使命必达的军令状。从1922年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在山海关桥梁厂(中国中铁山桥集团前身)成立党小组,并成功领导了京奉路全路工人罢工斗争,“红色基因”便融进中国中铁的血脉,一路薪火相传,在筑路报国的豪迈征程中树立一座又一座丰碑。解放战争中,它是革命的补给线,有力支持了辽沈战役;经济建设时期,它把铁路修进西藏,建成横贯东西的经济线;如今,它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勇挑重担,推进幸福路建设。不同时代它有着不同的使命,不变的是使命必达的信念。

对每一位中铁人来说,“开路先锋”则意味着责任和奉献。中国中铁作为国家基建领域的中流砥柱,注定了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一个奉献的行业,选择成为一名中铁人,就是选择努力成为一个“忠诚担当、爱国奉献、创新创造、勇争一流”的人,就要守护和传承好“开路先锋”精神,勇挑重担、担当有为,不断打磨技艺,精益求精,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志气,在平凡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先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