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06月02日 桥梁数字报 专题

七十年 逐一个“质量梦”

来源: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黄琪峰

桥梁,在绝壁间绘就希望,在波涛上托举通途,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原深谷、大江大河、无垠海洋,不同环境对桥梁的跨度、承载力、功能和型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无论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人们对桥梁工程质量的追求未曾改变。

七十年前,为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时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应运而生,一路翻山越岭,一路高歌奋进,将座座彩虹挥写在祖国大地。

七十年很长,长到可以带走数代建桥人的芳华,七十年也很短,短到无数桥梁人的奋斗可以浓缩为一段建设高品质大桥的征途。


历经岁月涤荡,初心永记心间


七十年风雨跋涉,时空坐标铭刻了大桥局对质量的追求。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开建,当时我国的建桥水平尚不成熟,但对质量的追求却近乎于偏执。建设过程中,已经灌注的引桥17号墩产生了肉眼不可见的偏移,大桥局党委决定,将整座墩炸掉重建,坚决不给大桥留下“后遗症”。大桥通车后,虽遭受无数次自然灾害和近百次大型船舶的撞击,依旧岿然屹立、稳如磐石。如今,65岁的武汉长江大桥身体依旧硬朗,承担着繁忙的交通运输任务。

20世纪60年代,在建设新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时,为控制大桥合龙精度,所有施工都要求精确到毫米,仅拼装一个加劲弦的节间就要拧紧9000个螺栓。大桥通车次年,116辆坦克成队驶过桥梁,岿然不动的大桥证明了自身的坚固。

1999年8月24日,芜湖长江大桥东岸,铭刻着质量宣言的石碑被掀开红绸,“我们承诺,视大桥质量为生命,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建设者豪迈的宣言冲破云霄,响彻天边。彼时,少数豆腐渣工程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大桥局以行业领军者的担当,写下《芜湖长江大桥质量宣言》,给全社会服下“定心丸”。

质量宣言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依旧回音嘹亮。

2018年11月2日,喜讯从北京传来,在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选中,大桥局从608个组织(单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名列工程建设业组第一名,实现了湖北省中国质量最高奖从零到一的突破。

岁月如歌,对质量精益求精的匠心被当代大桥人继续传承。外在荣誉筑就“国家队”的金字招牌,对质量一以贯之的追求则内化为一种文化,烙印在企业发展的红色基因中。

走进位于湖北武汉的中铁大桥局总部的桥梁博物馆内,见证历史的南京长江大桥的“争气钢”、广州海珠桥维修时更换的铆钉、鹦鹉洲长江大桥的缆索剖面等千余件文物,将大桥局的质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走出博物馆,去向遍布大江南北的大桥工地,一幅幅标语、一句句口号张贴在围栏、宣传栏、会议室等显眼处——“安全质量规范化、进度控制刚性化、成本管理精细化、文明施工常态化”“安全建桥、建安全桥,绿色建桥、建绿色桥”“绣花般的细致,取经般的磨砺”……这些质量理念、安全理念、环保理念,在一座座桥梁的建设中融入每个职工心里,践行于每一个工序,最终引领工程质量提升,实现大桥局“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保零投诉”的承诺。


锻就钢筋铁骨,攀越质量高峰


七十年壮歌以行,尖端技术续写中国桥梁的品质荣光。

从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大桥局参与研制出“争气钢”保障了大桥跨度,到今天桥梁设计规范中除了最低级别桥梁钢,其他桥梁钢品种全部由大桥局牵头研发;从九江长江大桥首创的双臂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到建设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时采用的新型防撞围堰,大桥人从一根钢梁、一座基础干起,到如今让中国桥梁引领世界潮流,不断进步的技术和工艺支撑起工程建设品质,让“建桥国家队”的名片熠熠生辉。

1973年,京九铁路“大动脉”——九江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当时在南京长江大桥取得成功的两种基础施工方案无法应用。对此,大桥局工程师创造性设计出“双壁钢围堰”,不仅可以避免漏水、翻砂带来的危险,更使深水基础在洪水季节能照常施工。这一工法后来在全国迅速推广,成为桥梁工程的经典工艺,沿用至今。

时间来到2020年12月26日,穿越世界著名风口海域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通车。这一次,大桥局面对的不仅是深水,更是大风、巨浪、急流、坚岩,大桥人设计出的新型防撞围堰,不仅能承受5万吨级散货船撞击,还能经受住2000吨波浪力的冲击作用,是当时国内基础施工围堰承受波流力最大的施工结构。

从江河,到深海,大桥局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在桥梁建设的全周期精雕细琢,把每一座大桥都建成精品。

桥梁如何应对风吹浪打、海水侵蚀等物理化学作用?大桥局针对海洋环境开发出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提出了基于耐久性设计要求的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面对地震,柔性大、自重轻、跨度大的桥梁如何化险为夷?从九江长江大桥,到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大桥局研发的一系列减振抗震技术及产品,有效解决了振动对桥梁结构质量的危害。

如何监控施工状态,在不确定因素下推动设计方案落实落地?大桥局建立了基于云平台的监测控制系统,做到可测、可视、可控,推动施工监控向全面信息化、智能化控制方向迈进。

……

攀高峰、攻难题、涉新知,大道之行,行之愈笃,开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先河的大桥局始终引领行业发展,先后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4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7项(其中金奖9项)、中国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1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5项。

“未来,我们将构建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机制,注重推进‘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桥梁建设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桥梁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我们还将倡导质量‘双优’管理,从优选材料、设备、外协队伍等系列‘优进’制度入手,重点加强原材料、设备以及劳务人员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优出’。”中铁大桥局安全生产总监、安全质量环保监督部部长吴杰良表示。

从材料研发到桥梁管养,从施工工艺到先进设备,大桥局多管齐下、向难求成,以科技引领质量提升,经过七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如今全面起势,形成了“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深耕质量管理,成就“百年老店”


七十年上下求索,大桥局打磨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大桥局就先后组建了施工、设计、研究和装备等单位。在一次次建桥实践中,大桥局已成为集桥梁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装备研发、工程建造为一体的“建桥国家队”,“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贯穿于桥梁建设的全过程。

——科学研究是质量的源头。在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以及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多座超级工程的建设中,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让大桥稳稳跨越天堑。

——工程设计定义质量的本质安全。大桥局总结出“四变”工程设计理念,即“变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变高空作业为平地作业、变现场施工为工厂制造、变人工作业为机械作业”,不断突破特殊环境下的施工难题,从本质上保证了工程质量。

——装备研发是质量的支撑保证。2023年2月28日,由中铁大桥局和徐工集团共同开发研制的全球最大塔机XGT15000-600S顺利通过动载试验,其将助力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主塔茁壮生长。

——工程建造是质量的防控关键。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在建的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桥墩光滑如镜、整洁美观,项目部严守桥梁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控,对多项施工工艺进行对比验证,有效提升了大桥混凝土外观质量。

大桥局还对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首件制、联合检查签证制度、隐蔽工程旁站及录影制度、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工程质量实名制、安全措施保证制,六大质量管理制度为大桥质量提供制度保障;质量责任矩阵法、“四化”管理、看板管理、背包管理、二维码管理、有限元管理等六大特色质量管理工具为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抓手。

“我们一直以‘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以桥梁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从体系建设、源头设计、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工程创优、工程保修、工程回访、健康监测、诊断加固9个环节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管控水平,力争推动工程品质更上一层楼。”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一座座桥梁连通彼此,雪域高原铭记“大桥质量”,黄沙万里不掩“大桥品质”,海外工程照亮“中国桥梁”。

为一个“质量梦”,大桥局坚守“精雕细琢,百年工程”的质量理念,不断攀登科技之峰,进一步打磨并贯彻“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矢志打造桥梁工程领域的“百年老店”。

芜湖长江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桥

一眼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