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3年06月02日 桥梁数字报 专题

他的一生只为桥

来源:    作者:朱玥

共话七十载奋斗历史,接续传承大桥力量。在中铁大桥局举办的“辉煌七十载·奋进新征程”故事分享会上,50余名大桥人分享了自己或他人在党的建设、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人才培养、企地关系等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

本报开设“大桥故事会”栏目,重温一代代大桥人坚守初心、传承奋进的动人故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大桥局明天,奋进!


2013年春天,我曾有幸去李家咸老先生家中采访。

李家咸出生于1926年,是李鸿章四弟李蕴章的曾孙,从小浸没书香。当时他已经87岁高龄,他和他的夫人,两位银发老人,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的家既整洁又朴实,看不到多余的陈设,也没有任何杂物。在这样恬静的环境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所以少年求学时,李家咸就想着为祖国的工业振兴尽一份微薄之力。他的两位兄长对他影响很深。他们中的一位是在西南交通大桥学土木工程,一位学的是机械工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工作作风严谨,耳濡目染之下,李家咸也更加刻苦上进。

1944年,李家咸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胜利在望。多年的战乱,国家已破败不堪,他的愿望就是到祖国建设的第一线,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1948年7月大学毕业后,恰逢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上海铁路管理局前身)招生,李家咸以优导的成绩考入了京沪区铁路管理局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国民党撤退时,把沪杭线上的几座大桥都炸毁了。李家咸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去抢修沪杭线41号桥。抢修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验到了,国民党去炸桥,而共产党去修桥,共产党是执政为民的。

1950年七八月,李家咸得到了国家要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消息,顿感欢欣鼓舞,于是约上大学同学丁饶、华有恒、周璞一起去北京报名。当时北京的工资待遇没有上海高,还要远离家人,但是有幸参加武汉大桥的设计与建设,让大家感到终身不悔,从那时起,他便与桥梁事业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这是了不起的壮举。1953年,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成立,李家咸作为大桥设计组成员,被派到大桥局设计处,担任工程师,在钢梁专家王序森的领导下从事武汉大桥钢梁初步设计及施工设计,担任过武汉大桥正桥部分桥墩基础施工设计组组长。

在钢梁架设过程中,苏联专家说已有的单动臂吊机架梁效率低,要设计出一个双动臂吊机。李家咸被任命为双动臂吊机设计组组长,在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设计组成员考虑架梁所需的各项性能,分析施工中不同受力变化,最终自行设计出了2×40吨双动臂架桥机。这个设计过程,使大桥局的施工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因为在武汉长江大桥优异的工作表现,在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李家咸被委以重任,成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副总工程师,那时,他只有34岁,是大桥局最年轻的副总工程师。

南京长江大桥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地质条件完全不同。南京长江大桥江心部分的4、5、6、7号墩处的基岩均为强度较低的页岩,不仅裂隙发育,而且每个墩位下都有几条严重破碎的挤压破碎带,采用武汉桥的管柱钻孔桩,显然不合适。当时,基础部分设计总工程师曹桢很有魄力,提出了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这种施工方法,大家都没实践过,只是在国外桥梁专业杂志上看到过相关文章。曹桢指定李家咸为浮式沉井基础的设计组长,着力解决浮式沉井基础的具体施工。

为更好将理论付诸实践,李家咸制定了一整套周密的施工工艺,特别是60多米水深条件下潜水员用常规设备对水下风化岩清理工艺,对基岩清理的质量检查,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下放5号墩沉井时,遇到了一次重大险情。那是1964年中秋节,5号沉井下放时正值长江秋汛,水位猛涨,拉住沉井的一根钢缆被挣断了,系在沉井上的工程驳船开始撞击10000伏高压变电站。如果变电站被撞倒,倒向沉井或铁驳,那墩上的20人都有生命危险。李家咸立刻赶到桥墩上,和大家沉着应战,后来采用了平衡重方案(利用沉井摆动时的动能来调整平衡重悬吊高度消耗位能),反复操作,逐步减少摆动幅度,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除了不停辗转于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建桥外,李家咸还在罗马尼亚的多瑙河、缅甸的越勃固河上建过多座桥梁。他说:“去外国修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桥修好,给中国人争光。”缅甸丁茵大桥位于强震区,多雨,气候炎热,修桥期间又遇上了缅甸政治动乱,中方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于1993年将桥建成。在1993年的泼水节上,丁茵桥项目经理率几十名工程师向缅甸建筑部副部长、建筑公司董事长和李家咸行跪拜礼。丁茵桥项目经理吴文定曾说,缅方的桥梁工程师都是李家咸培养的。“吴经理把我抬的太高了,我只是感到欣慰,因为丁茵桥建成了,中缅的友谊之桥也建成了。”李家咸说。

退休后,李家咸依然在为中国的桥梁事业贡献力量,曾担任过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高级技术顾问。在参与攻克苏通大桥主墩基础难题时,他提出了不等直径桩的概念,这种技术创新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中也得到了运用。李家咸说:“我这一生都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生在战火连天、备受欺辱的旧中国,希望能够通过桥梁建设报国兴国强国,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只要企业需要,我愿意为桥梁事业贡献终身。”

李家咸老先生80岁才正式退休,2016年4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