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12年01月01日 桥梁数字报 综合副刊

野蛮生长时期的元旦晚会

来源:    作者: 吴广定

元旦是公历新年,但它似乎远没有农历新年给人的印象深刻。对于春节,你会想起贴春联、走亲戚、拜年、吃团圆饭等十分有特色的活动;对于元旦,你能想起什么来?确实,元旦给人留下印象的特色活动并不多,但是对于我,特别是学生时代的我,元旦还是十分令人盼望的,因为那时会有元旦晚会。
在我记忆中,元旦晚会是从初中才开始有的,那时的元旦晚会简直就是同学们的狂欢节。
元旦晚会通常要提前几个星期开始准备。首先要组织节目,这是最麻烦的一件事。往往先由文艺委员征集,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在课堂上通过传递小纸条来完成的。那时候的男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特别喜欢捣乱、瞎起哄,当纸条传到谁手上时,一般写上并不是自己的名字和节目,而是其他人的名字和节目,尤其是写上女生的名字,有时还应一些“大哥”(老师眼中的不良学生)的要求,为他们写上对唱女生的名字和曲目。这往往带有一定的恶搞成分,但是那时候的我们都乐此不疲。虽然有时自己也被别人整过,但也都不以为意。有时也会因为写了某些女生的名字而在下晚自习时被堵在教室里,这时男生们一般都是极其“坚强”,死活不承认,而且并不以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反而以能成功逃脱女生的堵截和骗过对方为自豪,还颇有成就感。
到了元旦晚会举办的当天,各班都会取消课程。大家伙儿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买彩带气球的买彩带气球,摆桌子板凳的摆桌子板凳,装饰教室的装饰教室,借音响的借音响,请老师的请老师,买吃的的买吃的,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只是通常男生都只负责买吃的和借音响,其他的都是女生在张罗。最后忙得差不多了,就找来班上字写得最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某某年级某某班元旦晚会”。
元旦晚会一般在晚上举行,但下午三四点就准备得差不多了,音响就一直放着当年流行的歌曲,直到晚会开始前。老师们这一天也格外地宽容,即便再吵闹,只要学生不打架闹事,他们也不会来干涉。
晚会自然通常由“班花”和班长来主持,当然有时也由“大哥”和班花主持。晚会由班主任宣布开始,节目绝大多数是演唱歌曲,偶尔有个小品和相声。大家伙儿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有的蹲坐在地上,有的围在“舞台”前,有的干脆就坐在堆放着的桌子板凳上。在那时表演得好不好、唱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敢上台就好,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若能邀请到班花或者漂亮女生对唱,那么你绝对是当晚的明星;若你能把别个班的班花、甚至校花请来对唱,即便你唱得再烂,你得到的掌声也会是最热烈的,在男生们看来你绝对是崇拜的偶像。老师一般都会在晚会进行到个把小时时默契地离场,剩下的时间里晚会会进入最高潮,打闹的打闹,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打牌的打牌,甚至被“大哥”带到别的班上,看“大哥”霸唱……这样一直喧闹到十一二点,班主任们会如约前来清场,也就宣告了狂欢的结束。
高中时的元旦晚会和初中差不多,也要在课堂上传小纸条征集节目,但少了恶搞,也不敢恶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男生和女生之间显得格外敏感,不管男女生之间是否有好感,都不乐意被大家伙儿在这种场合“作弄”。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有了初中时期的经验,已经驾轻就熟。晚会依旧是由班花和班长主持,班主任也依然会很配合地提前离场,学生们依然会在自己班上晚会中途的时候去别的班上看热闹。节目自然比初中时要精彩不少,但是氛围却不知为什么没有了初中时期的那种热闹。或许是因为多了男女生间懵懂的情愫和一点自以为是的成熟;或许少了霸气的“大哥”和一点恶作剧的勇气。唯一有趣、兴奋和不解的是女生不再因为被恶搞而哭哭啼啼,反而有时会主动邀请某些帅气或成绩好的男生上台对唱,这时绝对是满场沸腾、掌声雷鸣,也只有这一点可找回初中时期那种狂欢的感觉。
上了大学,元旦晚会就更加精彩了,但也更加与学生个人无关了。因为有了学校艺术团,有了更为先进的音响设备和会场,有了学生会。元旦晚会节目和会场的布置由艺术团和学生会在精心准备,节目单不再是手抄的,而是电脑设计打印装帧的;节目不再是草台班子临时凑的,而是业余文艺青年们精心表演的;主持人不再是班花和班长,而是院花和学生会主席;男生女生不再扭扭捏捏地等大家伙儿起哄才上场,而是大大方方地登台献唱。可是很多人宁愿躲在被子里睡觉,或者一群人围在一起打游戏或打牌,也不愿去会场看那精彩的节目……
为何那种狂欢精神会慢慢消逝?难道是因为初中时期的我们是在野蛮地生长;高中时期的我们是在懵懂地生长;大学时期的我们是在理性地生长?呵!如果真是,好期待再能野蛮地生长一回,再参加一回那肆无忌惮的狂欢的元旦晚会。